品书网

姥爷,我们天上见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品书网 > 现代小说 > 姥爷,我们天上见

2 小院

书籍名:《姥爷,我们天上见》    作者:蒋雯丽
推荐阅读:姥爷,我们天上见txt下载 姥爷,我们天上见笔趣阁 姥爷,我们天上见顶点 姥爷,我们天上见快眼 姥爷,我们天上见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姥爷,我们天上见》2 小院,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诗里的意境,

就是我每天放学回家的心境。



姥爷和我在小院



姥爷和我在小院



小院


因为家住在津浦铁路边上,我从小最熟悉的,莫过于火车了。火车一开过,家里的窗户就哗哗地响,像发生了三四级地震一样。

那是一个铁路职工大院,里面住着铁路局机务段和工务段的职工。

清末民初铺设津浦铁路的时候,政府在铁路边为来自英国的铁路工程师修建了四排宿舍。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这四排宿舍被日本人占用,里面铺上了榻榻米。再后来,又归属于国民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这四排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分配给了火车司机和铁路局高级工作人员,大家管它叫作“官房”。

一九三五年,我的妈妈就出生在这里。

她住过英国人住过的房子,也住过日本人时期的榻榻米,新中国成立后,再搬回来,就住到了现在我们家的位置。

我们家是第三排官房中的头两间。厨房建在两排官房之间,隔断了来往的路,形成一个不小的院子。房子是灰砖砌的,院里的地面上也铺着灰砖。长方形的院子,沿着墙边用灰砖架起了三层高低错落的台阶,姥爷那些修剪精美的盆景就整齐地摆放在台阶上。

姥爷的盆景,有假山,有树根,有植物;有小桥流水,也有渔翁垂钓;有仙鹤立于水上,也有小亭建在青松旁。每一个盆景都是一幅山水画。虽然那会儿的我,并不懂得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对戴斗笠的老头还不如对亭子和小桥感兴趣,但在物质贫乏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姥爷的这些小玩意对一个孩子来说,已是很奢侈的物品了。

小院的中央,有三个大鱼缸,里面养着颜色各异的金鱼,眼睛也都奇形怪状,有平的,有鼓的,有像水泡一样的,在水中忽闪忽闪,真担心会破了。

鱼缸的一半埋在土里。冬天,水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我怕鱼儿被冻住,或者不透气被憋死,就用铁棍把冰面凿出个洞,却发现冰下的鱼儿依然忽闪着水泡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那会儿养鱼可没有如今的“水循环系统”,我就是我们家的“水循环系统”。每个月,姥爷都让我给三个大鱼缸来一次大换水。

先准备好桶和塑料管子,把管子的一头放在鱼缸里,另一头含在嘴里用力吸气。眼看着鱼缸里的水顺着管子向自己这边流过来,快流到嘴里时,赶紧把管子放到桶里,这样鱼缸里的水就顺着管子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了。

姥爷为了有效利用生态资源,让我再把桶里的水倒进浇花的壶,用富含鱼儿粪便的水滋养院子里的植物。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湿漉漉的院子里。鱼儿在清水里游,花儿在水珠下笑。姥爷坐在藤椅上,欣赏着他一院子的花。我坐在姥爷的腿上,欣赏着我的劳动成果。

这个画面在我儿时的照片上有记录,虽然是黑白照片,但那一院子整齐、美丽、郁郁葱葱的盆景、假山,到现在看上去都是那么有质感,呼之欲出。

我最早学会的一首古诗,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放学回家,走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子,见到一个小红门。

推开小红门,满院春晖。

那就是我儿时的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经济学通识课 蓝血十杰 金融炼金术 福利国家之后 解密Instagram:一款拍照软件如何改变社交 战争的战争:1618—1648: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感官的盛宴:数字之眼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