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认识《易经》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品书网 > 古典文学 > 认识《易经》

第二节 阴阳平衡与生态文明

书籍名:《认识《易经》》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认识《易经》txt下载 认识《易经》笔趣阁 认识《易经》顶点 认识《易经》快眼 认识《易经》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认识《易经》》第二节 阴阳平衡与生态文明,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易经》与生态平衡

生态是指人和大自然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易经》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就是说,《易经》的生态观认为生物界存在动态的阴阳平衡关系。万物本身存在着互相依存关系,只有和谐平衡,只有融合,才能亨通地维持这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人类和万物才能繁衍生息和谐共存。

生态危机是生态平衡遭到肆意破坏的恶果。生态危机是生态赖以存在的载体:土地、水、阳光、温度、火、氧气、盐等主要生存的条件受到破坏和威胁。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人类征服自然提高了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破坏生态环境的是人类,促进生态平衡恢复的主要力量也要依靠人类自身。要按照《易经》阴阳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观,通过保护水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保护江河湖海,保护山林和一切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废水、废物处理利用、变废为宝等措施;通过实行循环经济,达到再生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把人类的存在条件同天地相统一,以人为本,把现存的黑色经济转变为绿色经济,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村,是每一个地球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目的。


二、《易经》的“和合”文化与生态文化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易文化”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和谐思想”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内涵,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和合文化的“和合”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和合”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长处,克服其缺点、短处,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

“天人合一”又叫“天人和谐”“天人相应”,认为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应相通相应,是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中华“和合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和谐”的突出表现。“中和”、中庸、和谐是中国“和合”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性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和而不同,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和合”文化所遵循的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以中庸为手段,才能达到中和、和谐的目的。

生态文化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文化的“天人合一”,是“和合”文化的延伸。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生态文化是指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类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哲学思想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和科学的生态理论,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重视生态平衡,加强生态保护。

生态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文化。生态文化是正确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型,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的文化。


三、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担当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生态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根植于民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人们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的转变。

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精神要素,如和谐思想、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等;也包括物质要素,如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景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三个方面。

生态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建设生态精神文明,就是用生态文化新观念、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树立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源、重要资本的价值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弘扬生态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使生态理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生态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外在表现,其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资源产业化。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是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和生态文明最直接的体现。将先进的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带动生态生产力的提升。建设生态物质文明应以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工艺的创新和新型工业建设为主要切入点,以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抓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包括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在内的生态化生产方式;要依据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新兴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配套发展的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要加强生态能源的开发和保护,在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和谐统一的原则下,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气能、地热能、生物智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核能的开发利用,减少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使能源结构适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先行先试,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绿色决策机制,从完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入手,使决策体制符合生态文明的导向,遵守“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法则;还要建立生态建设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拉动社会需求,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要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产业化;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


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那时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那时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这是人类依附自然的阶段,为时几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为时约一万年。青铜、铁器的出现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人类顺应自然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阶段,历时三百年。这是人类“征服”自然、抗衡自然的阶段。实现了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有效提高,但是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社会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社会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社会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新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这是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正确路径。要学会尊重自然,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要摈弃“人定胜天”的错误理念,要懂得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生态。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现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其他四项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这一战略布局的深化,表明人类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