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品书网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叁:一步错,步步错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叁:一步错,步步错,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的四个优势,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统治者励精图治,把魏国经营得蒸蒸日上,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

不过,仅仅几十年后,传到魏惠王时,这个强大的政权却迅速地衰败了。具有诸多优势的魏国没有打好手中的好牌,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说法是魏国没有和周边的邻居搞好关系,导致诸多国家联合来对付他;有的说法是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有的说法是魏国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尽失河西之地。

说法有很多种,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白人来帮魏国写一篇《隆中对》。

魏国从一开始,战略方向就错了。

魏国的梦想一直是逐鹿中原,所以它的眼光始终瞄准着中原之地。

魏国的战略方向一直在瞄准河内地区,对左边的河西、河外、河东地区却并没有下大功夫。为什么?

因为河内地区拓展的成本低、收益高。

河内地区属于中原,有四大好处:

第一,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

第二,地势平坦,便于部队投放。

第三,中原当时的国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诸侯,力量不强,用兵损失较少,收益却较大。

第四,这块地方自古是中华之正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政治上的意义也比较高。

在经济、成本与政治的三料美味下,魏国终究没有能够扛得住诱惑。

魏国自“三家分晋”后,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向西开拓,后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也就是在地形中最差劲的河内之地。

河内之地本来只是魏国最小的一块领土,但在魏国君臣一代代的耕耘下,渐渐成为最大的一块。

这一片经济强区好是好,但问题就在于谁都知道它好。

追“女神”的你们一定得想好了,除非你有比“女神”高一个数量级的护城河优势,否则还是尽量离“女神”远些吧,活得轻松点儿吧。

魏国的河内地区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还有卫、宋等小国,标准的“四战之地”。

最可怕的是,这片地方无险可守,打下来容易,但谁打你同样也是长驱直入。

没有项羽、曹操那样的武力做保障,古往今来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就没有能站住脚的。

这块“蛋糕”虽然美味,但却有毒,咽下去之后,每年还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解毒”,这就糟糕了。

在西边,你在函谷关放上万的人,就能将秦国堵得死活喘不上气来,同时根本不用担心东面的任何一个国家过来威胁你。你可以踏踏实实地运用河东地区的经济、土地优势,配合河西、河外地区的地理优势,不断用兵关中地区。

在东边,中原的“四战之地”,魏国投入举国军力,却仍然力不从心、风声鹤唳。

中原地区不仅没有天险可以依赖,而且水路众多,人家进攻方的成本比你防守方的高不了多少。扔一万人就能堵死一个方向的好买卖再也没有了!就算十万人防守都捉襟见肘。

此时,这两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后面,我们要讲的两场导致魏国国力衰弱的大战,全都是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走向失败的。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它的战略投放角度如果放在西边的关中平原,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将彻底改写。

再来看一下关中的地形吧,有几条咽喉要道,中间是一片大平原。关中地区肯定比中原那些小国难啃,但只要你打下来,它的收益就会源源不断地体现出来。

第一,关中平原的耕地质量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它面积巨大,是提供粮草的战略大后方。

第二,维护成本低。关中又称“四塞之地”,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这四个关占住了,外面的势力就休想伸进手来。尤其豫西、豫北两条要道都在魏国手上,关东诸侯也根本冲不进来。

人家秦国后面就是这么节省成本,一代一代赢下来的。

之所以说历史给了魏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于此时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其实是很有可能被拿下的。

秦国有三个可伐的原因:

第一,魏国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国无险可守。

第二,秦国此时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国君的动乱。

第三,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华夏诸侯多持鄙视它的态度;此时秦国又与传统盟友楚国关系冷淡,楚国当时也在中原投入大量兵力,无力援助秦国。

如果当时魏国能够一鼓作气地将战略眼光从东转向西的话,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真就另当别论了。

秦国的独特地势以及关中的黄土地在等来一个人后,开始展现出它的巨大战争能量,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了魏国最心碎的一次错过。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战略错了,无论多少次战术的成功,都无法予以弥补。

后来,魏国在中原大地上一路狂奔,开拓的土地超过了河东本土,整个魏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向中原地区转移。直到名将庞涓遇到被他弄瘸了的师兄孙膑。

魏文侯是个明白人,就是创造“四个优势”的那位,与韩、赵这老三晋的关系处得一直不错。所以,文侯时代,在攻略中原的时候成本就控制得特别低,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他不在了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就没那么明白了。

魏武侯很不明智地把宝押在了赵国的王储之争上,他只看到了收益,却没有估算到赌输了之后付出的代价。

竞争对手赵敬侯在上位后开始找魏国的麻烦,赵、魏两家之间出现裂痕,而且越来越大。

如是因,如是果,魏武侯卒了以后就遭了报应,他的两个儿子也在争王位上大打出手。赵国趁魏国内乱,联合韩国将魏国打了个大败,并将魏国首都安邑围了起来,准备将魏国一分两半,然后扶植这俩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一个“西魏”。

没想到的是,后来的魏惠王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争权的兄弟俩,迅速统一了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的阴谋。

转过年来,魏惠王报仇于韩、赵,一败赵于浊阳,再败韩于马陵,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又过了几年,韩、赵两家又卷土重来,但这次又被魏国击败(魏国实力是真强)。

魏惠王主政了十多年,一直没怎么过过踏实的日子。当年他爷爷的战略后果开始显现时,他突然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虽然总是打胜仗,但国力却一天天越来越衰落。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

他锁定了一个目标,准备倾国讨伐,毕其功于一役,这个目标就是积怨多年的赵国。

为了消灭赵国,他分别找了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在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三方分别对于不帮偏手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共同承诺:“只看架,不帮架。”

魏惠王在取得外交承诺后,开始兴兵伐赵,直逼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在魏国的大兵猛攻下岌岌可危,赵国开始四处求援。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千二百年之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轻描淡写而又振聋发聩地说出了这句外交史上的至理名言。

魏惠王以为自己搞定了其他三家大佬,但其实有一位大佬,根本就没拿自己的承诺当回事。

“你俩要是互咬一嘴毛,那随便咬,你都快把他咬死了哪行?我得拉偏手去!”齐威王看到赵国要断气后,决定伸出援手。

齐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从“经济大师”管仲富国强兵之后,坐拥鱼盐之利,背靠大海拥有地利,它一直是战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最神奇的是,这个国家比英国人提出“大陆均势”早了两千年,它提出了春秋战国版的“中原均势”,即“中原地域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威胁我的统治”。

从这点上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齐国会与魏国反目而救赵国。

战争只是战略的延伸,齐国就是一个在战略上非常拎得清的国家。

齐军出发后,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不发兵赵地,而是攻打魏国的陪都、河内重镇——大梁。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攻敌所必救”,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名头挺响,但实际上孙膑的计策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齐国在出兵大梁的时候,赵国那边的邯郸守将已经投降了,赵国并没有得救。

主将庞涓拿下了赵国第一大城,按说该得胜还朝了,此时他只要回防大梁,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当得知齐军中有被他害惨的一个人后,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这个人,是被他害过的师兄孙膑。

他害了人家,他还愤怒?这段情仇还得展开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