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品书网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第三战 商鞅变法: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了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第三战 商鞅变法:秦并天下的战争机器,开动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壹:孝公求贤


历史是少数人书写的,还是多数人书写的?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创造历史的是滚滚向前的人民洪流呢,还是极少数的人中之灵呢?

永远要肯定,并首先要承认的是:历史永远是人民书写的。

不过更要明白,历史的进程极少数人亦功不可没。

两周八百年,战国时代相互绞杀了近三百年,主战场的中原豪强群起,文化武功灿烂非凡,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前面六百多年几乎没人搭理、没人看得上的秦国。

这其实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人们后来进行过各种分析,有的说秦国那块地好,“四塞之国”,关中大粮仓;有的说秦国占天时、地利,西北是乾卦;也有的说秦国老百姓基因猛,天生就是战士;等等。这些都是原因之一。

但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是和一个人密不可分的。

秦国得到了这个人,真的可以说是“得一人而兴邦”。

而这个人,却并非本国英才。

当时的秦国,属于文化荒漠,本土的人才质量水平比较低。但幸运的是,秦国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那颗星。

魏惠王忧心忡忡地去见一个人,因为他的宰相公叔痤快不行了。

赶至相府,魏惠王看到公叔痤奄奄一息,悲从中来:“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但你过早地离开我和人民,以后国家大事我和谁磋商?”

公叔痤说:“咱们的缘分就到这儿了,有什么事儿下辈子再说吧。不过,您的苦恼我替您忧愁过,我的随从官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有奇才,可替我帮您治理天下。”

魏惠王有点儿蒙,安排人也没有这样明目张胆的呀!你应该在现有班子成员中给我推荐一个嘛!哪儿跟哪儿啊,你就让我相信一个既不认识,又地位卑贱的小年轻,他懂得治理国家?就因为是你的跟班?

不过,老公叔为魏国做了一辈子贡献了,临终安排点儿事儿也不能硬驳其面子,魏惠王有些为难。

老宰相一辈子阅人无数,他已经从惠王的表情中读懂了含义。当惠王还在沉吟时,公叔痤请退了惠王身边的随从,对他说:“大王如果不打算用他,请马上杀掉他,此人若投敌国,他日必成魏国大患。”

魏惠王更蒙了,觉得老宰相真是病糊涂了,刚让我用公孙鞅,又让我杀他,这是什么情况?于是他支吾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魏惠王走后,老宰相马上找来了公孙鞅。

老公叔用尽最后的几口气说:“对不起,小鞅,我是国家宰相,国事为重,刚才我向国君推荐你,但国君没反应,所以我劝国君杀了你,怕你将来去了他国危害我邦,现在先公后私,我劝你快跑吧。”

公孙鞅笑道:“他不肯听您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

这句话暴露出了公孙鞅还是年轻,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话惠王没听进去?国君杀个人还得表现出来?连流氓当久了都可能是绅士,何况一国之主呢!再说,万一两边都拎得清的宰相告诉你逃跑后,再次以国事为重让惠王派人追杀你呢?

在已经有迹可循的生死关头迅速采取行动,是每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高手都是通过蛛丝马迹得出判断且迅速行动的。

由此看,公孙鞅尚需历练。

不过,稚嫩的公孙鞅很幸运,或者说命不该绝,上天注定要让他演完他的剧本,魏国没有人在意他的这条命。公孙鞅在魏国又碰了一年运气,连饭都快没得吃了。

树挪死,人挪活,饥饿的公孙鞅来到了秦国,见到了据说是对人才很饥渴的秦孝公。

为啥说秦孝公风传对人才很饥渴?

因为前两年,在他刚刚继位之时便颁布了一道求贤令。

大意如下:从前我祖宗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时,往东边痛打了晋国,将国境推到了黄河,往西边赶走了比我们文化还低的戎狄。当年东边的诸侯们都很拿我们当回事,承认我们的水平,那时的关中大地多么美好呀!后来,这几位继任者不是很给祖宗争脸,国家内忧外患,东边的魏国夺去了我们的河西之地,实在是愧对先祖。我爸爸即位后,迁都整军,欲恢复穆公时期的荣光,无奈创业未半而先王崩殂,他过早地离开了秦国人民。一想到我那伟大父亲的大志向,我就痛心疾首,睡不着。现在,谁能够有奇计妙策来强我大秦者,寡人有重赏!多好的地咱都舍得分出去!

这道《求贤令》,几乎成为秦国最后的呐喊了,因为拿在秦孝公手中的这副牌确实够烂的。

也不能怪秦孝公郁闷,国家一直强大不起来,东边的所有战略要冲都是魏国的,整个东线无险可守,魏国随随便便就能推进来,卧榻之侧一群强人酣睡。而且最关键的是,众多诸侯全都瞧不上它。

经过几位先王的“努力”,秦国此时已经成为二流国家了,很多高级别的国际峰会,中原各诸侯都不带它玩。

秦孝公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从他的《求贤令》中也看得出来,他一直在提他那位有出息的祖宗秦穆公,他想重振家业。你们再开国际峰会不能不带我玩!

上天往往眷顾有志气的人,给秦孝公派来了魏国的落魄知识分子兼不安定因素公孙鞅。

秦孝公和公孙鞅这对改变历史的组合,终于会面了。

不过一开始,公孙鞅让秦孝公很不满意。

秦孝公觉得你们魏国的知识分子也就这点儿本事,因为头两次见面,公孙鞅说了一堆仁政、德政的场面话,孝公很不感兴趣。什么仁政、德政!你们魏国再往西推,就到我们家门口了!我要的是立竿见影!

摸准了秦孝公脉的公孙鞅回去改了PPT,第三次上来就给秦孝公镇住了,他提出了一个叫作“霸道”的大框架行政方案。

总结起来,就是他要搞改革,而且是大破大立、牛气冲天的大手笔!

你不是想恢复祖宗的荣光吗?有胆子跟我来吗?

秦孝公很开心:我要的就是这种毁灭一切的风情。公孙鞅扔出了蓝图后,秦孝公很满意这个方案,于是拿出来打算听听百官的意见。

毫无悬念的,公孙鞅的“霸道”方案一登场,就像往茅坑里丢了一颗炸弹,分量十足,百官骚然。

几乎所有人都揪住了把大家恶心坏了的公孙鞅,各种声讨,“霸道”更是被斥为胡说八道。

但公孙鞅却在征求意见会后,私下给秦孝公打了一针强心剂。

下面的谈话值得我们背下来,将来肯定用得到。

他是这么说的:

就寻常人而言,他们的能力只能看到眼下的事儿,面对伟大的突破时,他们一上来不可能热心投入。(先是说明庸人们的眼界有局限。)

他们会有闲言碎语,他们会冷嘲热讽。可是等丰硕成果显现后,他们又会欢天喜地地第一个冲上去“摘桃”。(人性丑陋,人们的意见是不值得当回事的。)

真正品格高贵的人,绝对不会随波逐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绝不会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牛人自己得有主意。)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受益,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痛打旧势力的脸。)

普通人只习惯于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专家们的建议往往局限性很大,这两种人,让他们在具体职位上处理刻板事务是上选,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大政方针。(庸人懒惰,书生误国。)

平凡人实践执行,贤明人变法改革,智慧人指出方向。(您智慧,我贤明,剩下都一帮完蛋玩意儿。)

这一通说下来,秦孝公下定了决心:谁说也没用了,就你了,你看着来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