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品书网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篇章语言学研究

书籍名:《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篇章语言学研究,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专门研究话语篇章的理论,后形成一门语言学研究的分支,称为“篇章语言学”或“话语分析”。改革开放为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国际上话语篇章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学者很快就掌握了新理论、新方法,紧跟国际话语篇章研究的步伐,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与此同时,国内一批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历史上对话语篇章研究的学术思想。这些研究使国内学者看到了我国的古代学者已经对话语篇章的研究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者两条腿走路,一是以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框架。一是对古代文献中关于话语篇章的思想,做一系统的研究。

这节先介绍国际上篇章语言学(或“话语分析”)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再介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一 篇章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1952年,哈里斯(Harris)写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语言》杂志上。此后,话语分析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这里的话语分析,就是指篇章研究。此后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有研究话语结构,有研究主题结构,有研究“言语交际”的形式,有研究语言和人类行为的关系。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大。

到了70年代,从事篇章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这段时间,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篇章在传统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研究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80年代,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胜于70年代。下面是80年代篇章研究中的几件大事:一是《篇章》杂志创刊;二是两本有代表性的专著《话语分析》和《话语语法》出版。这两本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前一段时期的研究水平。三是范戴克(van Dijk)主编的《话语分析手册》出版,本手册由世界各地研究话语篇章的专家撰稿,共分四卷,第一卷:话语的各个学科领域;第二卷:话语的各个方面;第三卷:话语和对话;第四卷:社会中的话语分析。范戴克称该手册可以看作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四是话语篇章研究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的展示。1987年在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大会共分19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列第一。

以上谈到的四件大事,标志着篇章研究在语言学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一门新的语言学学科已经诞生。那么什么是篇章呢?也就是如何对篇章进行定义,目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简约与详细之分。

简约的定义:篇章指的是两个小句以上、彼此有关联的语言结构,篇章既可指书面语,也可指口语。

详细的定义:只有符合下面七个方面才能称为“篇章”:(1)衔接(有形式上的联系);(2)连贯(有功能上的联系);(3)目的性(制作篇章总是有一定目的的);(4)可接受性(从篇章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篇章中获取知识);(5)信息性(人们对某个篇章预测到的内容或没有预测到的内容,信息有旧信息、新信息之分);(6)情景性(对篇章的理解跟环境紧密相连);(7)互文(对某个篇章的深刻理解依赖跟这个篇章有关系的其他篇章)。

简单归纳,篇章语言学就是研究篇章的学科。

对篇章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背景,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来源说


来源说认为,篇章最早的形式可能来自于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在中世纪,大学主要开设三门学科:修辞、语法和逻辑,这三门学科中,修辞跟现代篇章研究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渊源上看,篇章研究最早是从古代修辞学发展而来的。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到当代的修辞研究,关心的焦点都与篇章的特征有关,修辞关注的是“创作”(提出观点)、“构思”(组织思路)、“雄辩”(找到合适的词表达观点)等,都与篇章的形成过程有关。篇章研究和修辞研究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补充的,仅举两例:第一,从研究的关注点来看,篇章研究者需要研究篇章是如何生成的、如何表现以及如何接受的。这样就涉及对组成篇章所用材料的“选择”,也就是用什么方法(修辞手段)来组成篇章,重点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作出这些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意义是什么?”修辞学也要回答同样的问题,但不同的是,篇章研究关注的是过程,而修辞研究关注的是手段。第二,从研究的角度看,篇章研究者关注的是体裁的辨识与描述,而修辞学则关注人们在建构篇章过程中对各种体裁风格的选择。由此可见,话语篇章研究和修辞的关系密切,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学者在研究篇章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涉及修辞领域。



(二)语文说


语文说认为,现代篇章研究是在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现代语言学又是在语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语文学通常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和校勘学等内容。现代语言学是以结构主义的出现为标志的,人们收集语言资料,从最小单位进行系统地分析,人们发现声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形式的最小单位是“语素”,语序的最小单位是“法素”,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义素”,等等。每个最小的单位有自己的系统,通过区别性特征和对应成分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所以每个最小的单位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如果某个“系统”定义为具有特殊功能的一套成分,那么,这些系统就有区别性的功能。当某种语言的这些最小的系统确定下来,并对这些系统进行分类,那么这种语言的描写就算完成了。这种结构描写法并未涉及篇章,但对篇章的研究具有间接作用,例如,人们也可以找出篇章的最小单位,当然,这种做法并不一定会发现篇章的本质,但会发现组成篇章的成分。大致统一的看法是:篇章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从篇章的结构来看,篇章结构一般较固定,较明显。前人对篇章的范畴和层次作了分类,但对篇章在社会行为中是如何使用的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这时人们认识到,由于篇章具有复杂性和系统的开放性的特性,传统的描写法已经不适合分析篇章。学者们研究发现:句子语法和篇章语法有许多不同点,但是还没有找出一条规则来判断篇章是否是“符合语法的”或“不符合语法的”。篇章研究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对口语来说,通常会涉及会话的双方,说话者是先确定要表达意义,然后再生成句子;而听话者先接受句子,然后再回过头来推测句子的意义。根据这一特点,有学者提出是否为说话者建立一套语法,为听者再建立一条语法。



(三)两股力量说


两股力量说指的是有两股力量促进了篇章研究的形成和发展。

一股力量是理论语言学内部的发展。1965年,乔姆斯基正式出版了《句法理论要略》,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雷合著的《英语音系》定稿付印。这两部大著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学派正式取代了结构主义学派,成了语言学论坛上的主导力量。但从1966年开始,转换生成学派内部产生了矛盾,分成生成语义学派与词汇解释学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成语义学派的势头逐渐减弱,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词汇解释学派慢慢地占了上风。虽然生成语义学派中也有一些人后来皈依乔姆斯基阵营,但大多数人却化整为零,各自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里勤奋耕耘,给语言学领域带来一派多元化的局面。正是在这些人当中,出现了一批埋头致力于话语分析工作的语言学家,大大地推动了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在转换生成学派正式取代了结构主义学派之后,却在转换生成学派内部产生出了篇章研究的萌芽,语言研究就是在不断的变革中一步步地走向今天的篇章研究。

第二股力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篇章研究的发展和形成,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自然语言的处理,迫切要求语言学家更多地注重话语分析,以满足实践向人们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 国内篇章语言学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看,传统语法一般不涉及篇章,篇章研究通常列入“作文”的领域。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有机会及时接触到国际上对话语篇章研究的成果,国际上对篇章的研究每前进一步,国内都会及时介绍,如《国外语言学》就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及时向国内读者介绍最新的国外篇章语言学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如《修辞结构理论》《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等文章都对国内的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平(1991)的《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和廖秋忠(1992)的《廖秋忠文集》这两本文集的出版,代表了当时话语篇章的研究水平,奠定了中国篇章语言学的学科基础。随后,中国的篇章研究进入一个活跃发展期,涉及的领域包括话语篇章研究的方方面面。

2017年,陈平三卷本文选《汉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引进结合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语言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三本文选出版后,商务印书馆召开了《陈平文选》的首发式,以示对本书的重视。这三本文选代表了当前汉语话语篇章研究的水平,是我国话语篇章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汉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围绕汉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三者关系展开,研究对象是汉语句法、语义、语用和话语分析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包括汉语句子组织的基本格局、话题结构、同指称相关的哲学、逻辑、语法、语义、语用和话语问题、时间结构、话语组织、语法化等。从形式、意义和功能的角度对相关汉语现象做详尽的实证分析和深入的理论阐发,旨在揭示汉语句法、语义、语用和话语篇章有关问题的根本特点,并诠释相关汉语现象在普通语言学层面上的理论意义。

《引进结合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的关系,是我国语言学研究历久弥新的话题。本书指出,引进、结合和创新的过程,就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知识系统逐步成形、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日渐自觉与熟练地利用普适性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描写与解释汉语现象,探索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共性以及汉语自身的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尤其关注现有理论和方法无法说明的汉语现象,以此为基础,努力超越现存的理论框架,提出更准确、更全面从而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理论和概念,以汉语现象为依据在理论语言学研究领域里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本书收录10篇论文,其讨论范围覆盖了现代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句法、语义、语用、话语篇章、社会语言学、翻译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侧重阐明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同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密切关系。

《语言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语言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历史研究领域里的重点研究课题。语言的发展和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位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和推广标准口语、标准书面语和标准文字系统,同时妥善处理国家标准语言文字同境内其他语言和语言变体之间的关系等;二是本体规划,主要内容是对语言的文字、词汇、语法、文体等主要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效率,使其具有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丰富表现能力,同时加强规范化建设,以应现代化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需求。本书所收八篇英语论文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侧重探讨汉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剖析有关理论主张和具体措施的动机、思路、目的和方法,在同世界相关国家和语言的比较中全面揭示汉语发展与规划的种种特点。

这个阶段我国话语篇章研究的特点是能紧跟国际研究的潮流、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自成系统的一套方法。话语篇章研究在“宏观结构理论”“修辞结构理论”“信息结构”“主述结构”等有关话语篇章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索汉语的组织结构及解释方面表现出了强劲的潜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 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财务自由之路:我如何从破产者成为亿万富翁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